曹慧奇 楊夢菲(考古研究所)
每年陰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佳節(jié)端午節(jié)。端午為何在“五月初五”,這一節(jié)日又具有怎樣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這兩個問題都有很大探討空間。
“陰陽合歷”中“五月五”的節(jié)氣推算
要探討端午節(jié)的日期,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們現在所使用日歷的大致構成。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與二十四節(jié)氣,是以回歸年即太陽在黃道運行到特定位置相關的歷法,稱為陽歷;日歷中的陰歷幾月初幾,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為參照的一種與月相變化相關的歷法,稱為陰歷。既考慮朔望月,又兼顧回歸年,并以朔望月為主的歷法叫陰陽合歷。
我國是全世界唯一使用“陰陽合歷”的國家,這樣的歷法傳統(tǒng)最早能追溯到《尚書·堯典》所記述的堯舜禹時期。關于“陰陽合歷”的天文現象,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孝武本紀》就有相關記載:“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于是黃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通過對日月運行規(guī)律的觀察和記錄,發(fā)現每19個回歸年為一個“朔旦冬至”再次出現的周期,而這樣的周期他觀測記錄了20次,歷經380年才完全確定下“陰陽合歷”的一個完整周期。雖然這個故事有些夸張,但也反映出上古時期人們對天文現象觀察的細致以及對歷法精益求精的不斷探索。從文獻記載看,“陰陽合歷”的啟算點多以“冬月初一,朔旦冬至”的天文現象為標準,即冬月(陰歷十一月)初一這天,剛好是冬至日。根據可靠的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先民觀測到“朔旦冬至”的天文現象,又歷經千余年,直至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在“朔旦冬至”的天文現象基礎上總結出了十九年七閏的“陰陽合歷”匹配法則。
了解了日歷的構成,我們就有了計算天數的標準。
陰歷在我國古代一般都是按平均每月29.5天來計算,實際操作是以大小月來安排,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此,臘月如果是小月的話,那么這年就沒有“大年三十”這一天了。從“陰陽合歷”的啟算點開始記日,從冬月(十一月)初一子時到次年五月初五午時,總計6個陰歷月又五天半,即三個大月+三個小月+五天半:3×30+3×29+5.5=182.5天,它剛好平分一個回歸年365天,因此這天午時正處于一個回歸年總天數的中點之上,那么這天就是“夏至”日。
“圭表測影”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存最早記錄二十四節(jié)氣影長數值的文獻是《周髀算經》。書中提出:“小滿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夏至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毕闹恋挠伴L是全年最短的,夏至前后的節(jié)氣影長則以夏至為中點,呈左右對稱分布,數學圖形表示為以夏至為頂點的“U”形拋物線。此圖形中夏至點的位置,就像“端”字的本義“站立于圓弧形山頭上”,并且夏至這天太陽運行到北回歸線,正午時分,太陽到達全年最高的頂點位置,之后太陽每天午時的位置就會逐步下降。由此可見“端午”的文字本義與實際天文現象是統(tǒng)一的,它體現出我們祖先造字時的嚴謹與智慧,并做到了“名”“實”相符。
東漢班固在《漢書·律歷志》中記載:“蕤賓……位于午,在五月?!笔刂в峙c十二月相對應,“午”對應的是“五月”。陰歷不僅與音律相對應,也與陽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相關聯。
我國古代陽歷就是將一個回歸年365天大致平均劃分為十二個太陽歷月,也就是12等份(365.25÷12=30.4375天),這樣每個陽歷月的時長就是30.4375天。這樣的陽歷月正好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兩個節(jié)氣時長,它與陰歷月的29.5天時長大致相差一天;因此陰歷月時長加一天,大致就等于一個陽歷月時長。
通過“朔旦冬至”這個“陰陽合歷”的啟算點,可以將次年的陰歷與節(jié)氣大致對應起來,其中:“二月二”對“春分”、“三月三”對“谷雨”、“五月五”對“夏至”、“七月七”對“處暑”、“九月九”對“霜降”,因而這些特殊數字的節(jié)日也成為我們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由于月亮實際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天,太陽的實際回歸年周期是365.2422天,陽歷月實際時長是365.2422÷12=30.43685天,因此二者之間并非簡單的加一天的嚴格對應關系。因而每年陰歷月份數值越大,相加一天的誤差也就越多。
由于月亮繞地球、地球繞太陽的周期都是有零有奇的小數,“陰陽合歷”的計算是非常困難的,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能總結出“十九年七閏”的天文現象規(guī)律,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陰陽合歷”的發(fā)展,離不開古人“觀測唯勤,探微唯精”的實踐天文觀測和記錄,并與我國古代文獻記載有許多相通之處。
歷史文獻中端午的文化內涵
歷史文獻記載中“青龍”星宿具有強烈的指時性,它指導和規(guī)范著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古人正是根據“龍星”出現的位置,規(guī)范著社會的農事、民事、祭祀等日常行為規(guī)范。因此,古人依據“龍星”所具有的指時性,編成膾炙人口的 “二月二,龍?zhí)ь^”“九五,飛龍在天”等語句或農諺,進而教化普通民眾日常的生產和勞動。
“二月二,龍?zhí)ь^?!睆摹八返┒痢遍_始計算,那么次年的“二月二”就剛好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春分”,當“二月二”春分這天入夜時分,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青龍七宿”中的第一宿“角宿”(龍角)開始升上地平線,因而《周易》將這樣的天文現象敘述為“九二,見龍在田”。古文獻記載“主春者鳥星,昏中可以種稷”,春分時節(jié)剛好是播種稷的季節(jié)。稷,百谷之先,是每年春天第一個播種的谷物。當“二月二”夜晚龍星開始出現在地平線時,預示這年新農事播種生產的開始。
“五月五,過端午。”相應地,“五月五”對應的時節(jié)則是“夏至”。此時的入夜時分,“青龍七宿”的角宿剛好到達夜空的正南方,它的尾宿也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此刻的夜空中整條完整的“青龍”正飛翔在東南星空,因而《周易》將這樣的天文現象敘述為“九五,飛龍在天”。夏至的前半夜人們可以在夜空中欣賞到整條的“飛龍”在夜空中翱翔,而到了下半夜“青龍”就逐漸淹沒在西方的地平線下;仲夏夜的銀河如飛瀑垂掛夜空,后半夜逐漸向西旋轉而消失于西方的地平線下, “青龍”飛躍銀河時“飛龍在天”的天文現象或許正是龍舟競渡的肇始。
另外,端午夏至時節(jié)氣溫轉換,百病易生。據《本草綱目》記載:“艾草性味苦辛、溫熱,宜養(yǎng)脾、肝、腎?!薄侗静輳男隆氛f:“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卑菥哂兄委煱俨〉墓π?,于是艾草便被賦予了神異的功用;另外,仲夏以后我國北方地區(qū)雨水漸多,因此易生濕氣,而艾草具有祛濕健脾之功效,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仲夏養(yǎng)生理論相匹配。所以古人常于端午時節(jié)在門前懸掛艾草,一來用于祛病辟邪,二來用于趕走夏日的蚊蟲,寓意家庭安康!
“五月五”端午節(jié)與夏至的“陰陽合歷”關系,涵蓋了我國的文字造字本義、古老的先秦星象文化以及諸多的龍星時節(jié)等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因此,端午節(jié)應當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龍”文化具象化的一個典范。